事故頻發(fā)!電動自行車“擋風被”到底該不該用?
今天(11月22日)是小雪節(jié)氣,我國大部地區(qū)氣溫日漸走低。不少人為自家電動自行車加裝上了“御寒神器”——擋風被。這看似不起眼的“小改裝”,實則危機四伏,已成為威脅交通安全的“大隱患”。

擋風被究竟暗藏哪些安全隱患?為何此類亂象頻發(fā)不止?如何在保暖御寒的同時筑牢安全防線?國家應急廣播與你一同關注↓
01 防寒不防“患”
擋風被上路頻引事故
擋風被雖可抵擋寒風,但也可能擋住安全。
近年來,由此釀成的各類事故,不時刺痛公共安全的神經(jīng)。
2025年8月10日,上海一女子騎行電動自行車時,擋風被不慎卷入前輪,車輪突然抱死,她整個人重重摔倒在地,滿臉是血,當場失去意識。
2025年6月,江蘇張家港一男子超車時,不慎碰擦張某的電動自行車擋風被,致其連人帶車摔倒,腿部骨折。
2025年1月,江蘇淮安一女子騎行途中騰手整理擋風被,電動自行車突然失控,該女子頭部重重砸向路面,最終經(jīng)搶救無效去世。
2024年12月,江蘇泰興,一輛電動自行車與轎車發(fā)生碰撞。交警發(fā)現(xiàn),這輛電動自行車加裝了擋風被,導致車主操作受到限制,雙手無法支撐緩沖,造成較大傷害。

一起起事故,令人觸目驚心。這背后折射的,不僅是個別車主的疏忽大意,更是擋風被的多重安全漏洞。
02 隱患重重
“御寒神器”怎變“奪命利器”?
近日,國家應急廣播采訪了北京警察學院教授柳實和北京市通州區(qū)消防救援局新聞宣傳科副科長祁興龍,深入剖析加裝擋風被的安全隱患,普及安全騎行知識。
“束縛”雙手,操作受限
加裝擋風被后,騎行者手腕、手臂,甚至手肘處在發(fā)力時均會遇到衣物阻礙,影響手部操作的準確性,行駛過程中極易造成人身傷害。

柳實介紹,尤其進入冬季,寒風凜冽,擋風被易兜風,增大行車風阻,進而影響車輛穩(wěn)定性。
夾掛或卷入車輪,危險難控
電動自行車擋風被一般比較寬大,下半部分過長,極易在騎行過程中被卷入車輪內(nèi)或被周邊車輛拖拽,影響自身和他人行駛,造成事故。
易燃高危,堪比“移動炸彈”
電動自行車加裝擋風被,不僅暗藏交通安全隱患,還有諸多消防安全風險。
市面上不少擋風被是由聚酯纖維做填充物,絨布為內(nèi)襯,二者都屬易燃物。祁興龍解釋,這無形當中增加了車輛的可燃物荷載量,為火災埋下隱患。

祁興龍表示,目前不少擋風被有電加熱功能,通過內(nèi)部安裝電加熱絲提供暖意。而擋風被常年暴露于室外,使用環(huán)境惡劣復雜,電熱絲極易斷裂;加之此類產(chǎn)品缺乏相應國標規(guī)范,質(zhì)量參差不齊,無疑進一步增大了起火風險。
更需警惕的是,車主充電時一般不會特意拆除擋風被。若充電器或充電線被擋風被覆蓋,會嚴重影響散熱效果,輕則加速設備老化,重則引發(fā)火災事故。

如何讓“小改裝”不再成為“大隱患”?探尋有效的解決之道,刻不容緩。
03 安全不容“擅改”
擋風被治理需要硬“牙齒”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等非機動車載物,高度從地面起不得超過1.5米,寬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車把0.15米,長度前端不得超出車輪,后端不得超出車身0.3米。
柳實表示,電動自行車加裝擋風被后,早已經(jīng)超過左右寬度0.15米的范圍,會直接影響到行駛通過性,可能會剮蹭物體甚至車輛人員。
近年來,針對電動自行車加裝擋風被,不少地方出臺細則、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廣東佛山:《佛山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guī)定》第三十四條第三項規(guī)定,在道路上禁止駕駛非法加裝擋風、遮陽、遮雨、高分貝音響等影響安全駕駛裝置的電動自行車。
▶河北邢臺:2025年10月20日起,邢臺交警在全市范圍內(nèi)啟動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在全市設置 52 處檢查點,對加裝厚重擋風被和遮陽篷的電動自行車,會依法拆除并收繳非法裝置。
▶山西、遼寧:2024年11月,山西、遼寧等多地陸續(xù)出臺新規(guī),明確表示要對電動自行車加裝擋風被的行為進行嚴查。
可以看到,以法規(guī)之剛性守護生命的柔性,這不僅是法治建設的進步,更是對生命的鄭重承諾。
04 保暖不忘安全🪖
電動車正確“御寒姿勢”
既然擋風被存在安全隱患,那么冬季騎行該如何保暖?
頭部保暖
應按規(guī)定佩戴安全頭盔,建議選用兼具防風保暖效果的頭盔。
你的頭盔戴好了嗎?
北京交管部門數(shù)據(jù)顯示:近八成的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原因為顱腦損傷,正確戴頭盔可降低70%~80%的嚴重腦損傷風險。
上身保暖
可穿著保暖的沖鋒衣、羽絨服,但務必正常穿著,切勿反穿,以免限制動作、引發(fā)危險。
腿部、膝蓋保暖
可選擇保暖護膝,既能防寒,也可在摔倒時有效保護膝蓋、減輕傷害。
此外,柳實表示,相關部門及生產(chǎn)廠家應立足民生需求,在車輛設計與生產(chǎn)制造中兼顧防寒保暖與安全防護,切實解決群眾出行難題,真正為百姓出行保駕護航。
電動自行車擋風被的治理,關乎千家萬戶出行安全。唯有加裝設禁區(qū)、執(zhí)法明標準、觀念促轉變,方能讓道路溫暖而不越界,給交通出行添一份安心篤定。
國家應急廣播最后提醒,務必重視擋風被帶來的風險,嚴格遵守安全指引,切實守護出行安全。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