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 中國綠色轉型,為亞馬孫乃至全球提供重要借鑒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題: 中外對話 | 中國綠色轉型,為亞馬孫乃至全球提供重要借鑒
作者 林卓瑋 陳天浩
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召開,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議題,成為各國聚焦和展開討論的重點。面對氣候風險加劇與發展需求并存的現實,如何以可持續方式推動經濟增長、在氣候責任與發展需求之間尋求平衡,成為亟待回答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2030年前力爭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承諾在三十年時間內完成全球最復雜的綠色轉型之一,為國際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樣本。
本期中新網“中外對話”節目,邀請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氣候未來全球創新實驗室創始主任、耶魯大學世界學者王彬彬,以及巴西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教授埃德森·普雷斯特(Edson Prestes),圍繞技術創新、能源結構調整及生態治理等議題,探討中國綠色轉型路徑的特點及其全球意義。
從創新到應用:綠色技術的中國樣本
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光伏、儲能、電動汽車等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并率先在大規模應用場景中落地。
對此,王彬彬注意到交通領域的“新”轉變,從短途電動飛機試驗,到“綠牌”電動汽車的普及,再到仍處早期階段的氫能汽車探索,中國相關技術創新,正在推動能源系統加速變革。
“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大力發展,為全球的能源自由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讓發展中國家擁有了更多能源選擇權,”王彬彬指出。隨著綠色技術愈發可用、可得,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在推動能源獨立與低碳發展方面,獲得了更多現實的可能性。
從中國到世界:綠色治理的可借鑒路徑
在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面臨生態保護與發展壓力的背景下,中國的綠色轉型之路,為各國提供了重要參考。來自巴西的普雷斯特長期關注亞馬孫治理問題,他認為,中國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與實踐,對于保護生態敏感地區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我二十年前第一次來中國時,空氣質量和污染治理情況,與今天完全不同。”他感嘆地說,如今中國在污染治理、空氣質量改善及綠色科技發展方面所看到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
普雷斯特認為,中國的實踐不僅局限于國內范疇,其治理方式、技術手段和產業推動經驗“對于全球,尤其是熱帶森林地區,都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亞馬孫是全球生態系統的關鍵區域。如果能把一些相關經驗帶到當地,不僅能幫助社區發展,也將對全球生態系統保護產生積極作用,”他指出。
在普雷斯特看來,中國在空氣質量提升、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應在COP30這樣的場合被更多分享。
從承諾到行動:30年碳中和之路的大國擔當
王彬彬認為,要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有效運轉,保持開放、坦誠的交流至關重要。她在耶魯大學訪學期間注意到,一些看似細微的語言差異,會影響外界對中國氣候承諾的理解。
“(在國外)他們經常會講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因為其他國家普遍使用的是‘by 2060’,他們也常會誤認為中國是‘by 2060’(截止2060年實現碳中和),”王彬彬指出,“但我們用的其實是‘before 2060’(在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
這種看似微小的語言差異,在國際交流中常被忽略,卻是體現一個國家減排節奏與政策力度的重要表述。王彬彬強調,實現碳中和對中國而言并不容易,“我國富煤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能源結構調整需要時間。短期與長期目標之間,必須尋找穩定的平衡,這也是中國方案的現實基礎。”
她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喊出了“before 2060”的口號,并“舉國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就更是充分展示了“我們的減排決心”。
隨著更多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減排體系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如何在保持增長的同時實現綠色轉型,成為像中國和巴西這樣的國家的共同挑戰。
在速度、規模與科技上的探索,不僅關乎中國自身發展路徑,也為更廣泛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操作經驗。中國方案,正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新的可能。(完)
相關新聞
國際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2日 20:59:18
- 2025年11月22日 10:03:59
- 2025年11月22日 09:20:14
- 2025年11月21日 09:07:42
- 2025年11月21日 09:06:38
- 2025年11月21日 08:59:33
- 2025年11月20日 09:48:55
- 2025年11月19日 16:34:24
- 2025年11月19日 10:20:34
- 2025年11月19日 08:24:1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