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見證元首外交,中韓關系刻下“新坐標”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博物館見證元首外交,中韓關系刻下“新坐標”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11月的韓國慶州,銀杏漸黃、秋意正濃。當地時間1日下午,韓國總統李在明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州博物館舉行會談。
此訪是習近平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李在明就任總統后中韓元首首次會晤。從此訪的三個“新”,外界可感知中韓關系的發展方向。

安排有新意
大國外交中,領導人互動的地點往往承載特殊意涵。此次中韓元首會談地點并未選擇外交活動的傳統場所,而是定在了慶州博物館。
慶州被譽為“沒有屋頂的博物館”,中韓文化的交融不僅體現在這座城市的一些歷史遺跡之上,也流淌在日常生活里。慶州博物館中珍藏的一些文物更見證著中韓人民源遠流長的友好交往。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認為,兩國元首會談地點選在博物館并不多見。此次中韓元首在“博物館中的博物館”會談,這一特殊安排新意十足、頗具匠心。
1日下午,習近平乘車抵達慶州博物館時,韓國禮儀隊隆重歡迎。李在明熱情迎接習近平。兩人登上檢閱臺。軍樂團奏中韓兩國國歌。習近平在李在明陪同下檢閱儀仗隊。
“高規格禮遇足見韓方對習近平此訪的高度重視,也反映出韓方對進一步發展雙邊關系的強烈意愿和高度期許。”楊希雨說。

合作開新局
此訪,習近平就開辟中韓關系新局面提出4點建議:加強戰略溝通,夯實互信根基;深化互利合作,拉緊利益紐帶;提升國民感情,促進民心相通;密切多邊協作,共促和平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認為,4點建議是對中韓關系的深刻洞察,有助于推動兩國深化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攜手應對挑戰。
中韓是搬不走的重要近鄰,也是分不開的合作伙伴。正如習近平所言:“成就鄰居就是幫助自己”。會談后,兩國元首共同見證雙方經貿、金融、農業、執法、科技等領域合作文本交換儀式。
就深化互利合作,習近平特別強調一個“新”字——深挖人工智能、生物制藥、綠色產業、銀發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推動經貿合作提質升級。
楊希雨分析說,中韓合作既涵蓋傳統領域,也涉及新興賽道。雙方共同做大合作“蛋糕”,有助于推動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向更高水平邁進。

共赴新“約定”
1日上午,習近平宣布中方將在深圳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待各方明年共赴深圳之約”。
其后,在慶州博物館的雙邊會談中,習近平表示,中方祝賀韓方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李在明則表示,韓方支持中方主辦2026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兩任APEC東道主傳遞“交接棒”、共赴“深圳之約”,凸顯中韓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相互支持。
這種支持并不止于主辦APEC會議。此訪,習近平提出“中韓雙方要共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李在明說,韓方“愿同中方加強國際和地區事務的溝通和協調,共同促進地區和全球的和平發展”。
董向榮認為,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中韓攜手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更具時代意義。兩國共同發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聲音,將為地區乃至全球治理作出積極貢獻。(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2日 20:25:21
- 2025年11月22日 16:54:43
- 2025年11月22日 16:21:33
- 2025年11月22日 09:28:19
- 2025年11月21日 14:48:58
- 2025年11月21日 13:34:41
- 2025年11月21日 10:50:23
- 2025年11月20日 11:22:39
- 2025年11月19日 21:56:56
- 2025年11月19日 21:12:50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