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未來五年是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期
中新網長沙11月22日電 (張雪盈)由中國信息協會低空經濟分會組織編寫的《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22日在湖南長沙發布。報告稱,未來五年是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期,應加快建設廣覆蓋、高韌性、高效率、低成本的現代低空基礎設施體系,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該報告是中國首部系統聚焦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報告。系統梳理了低空基礎設施的發展脈絡、技術特征與產業鏈條,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路徑與對策建議,為中國低空經濟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中國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已進入系統布局、適度超前、軟硬協同推進的新階段。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國家標準制定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初步形成了一套支撐產業安全、規范發展的標準群。這些國家標準主要集中在無人機系統的安全管理、身份識別和地理圍欄等關鍵技術領域,為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全國30個省市(區)、約270個地市(州)將低空經濟相關內容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出臺320多份低空經濟專項規劃、三年行動方案、扶持政策等文件,鼓勵加快發展低空經濟,形成新質生產力。
面向“十五五”乃至更長遠時期,報告預測了空域管理從粗放低效走向精細質效,基礎設施體系從孤立試點走向國家統一框架下的三級聯動,起降設施從專用稀缺走向公共化、網絡化和融合化,技術支撐從分離技術走向空天地海一體化智能融合,標準與規制從滯后碎片化走向前瞻統一與體系化等低空基礎設施發展八大趨勢。
報告提出,目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存在明顯區別,在低空數字底座、空域管理、設施建設等方面缺乏統一規范,導致各地低空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存在明顯的“碎片化現象”,成為制約低空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核心瓶頸。
報告建議,根據本地低空經濟發展需求和應用場景,規劃建設通信、導航、監視、氣象、算力、安防等設施,并與政府相關信息化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服務當地城市治理與產業發展;同時集成利用衛星導航、物聯網、AI算法、實景三維數字孿生等技術,確保各系統互聯互通,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2日 16:56:23
- 2025年11月22日 16:44:20
- 2025年11月22日 16:37:32
- 2025年11月20日 18:46:47
- 2025年11月19日 11:15:35
- 2025年11月19日 10:24:14
- 2025年11月19日 10:22:26
- 2025年11月19日 09:59:46
- 2025年11月19日 09:57:46
- 2025年11月18日 21:42:02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