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如何將中國故事“雕”給世界看?
中新網金華11月22日電(林波 曹丹)近日,走進位于浙江金華東陽的胡先民藝術館,空氣里飄散著木頭溫和的香氣。一件剛剛完工的木雕作品《叱石成羊》靜立在燈光下,黃大仙的形象從容淡泊,衣袂似隨風而動,身旁石羊仿佛正從神話中蘇醒——這是胡先民歷時近兩個月,為即將開幕的金華山黃大仙文化節精心雕琢的藝術獻禮。
“我希望通過這件作品,把黃大仙治病救人、福澤百姓的精神表達出來,更突出金華這一江南地域的文化底色。”胡先民站在作品旁,語調溫和卻堅定。

作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他在木雕行業已深耕數十年,作品不僅屢獲海內外獎項,更多次在海外展出,成為一張張傳遞東方美學的文化名片。
胡先民與木雕結緣,始于一個樸素的時代選擇。“那時,父母認為學一門手藝才能安身立命。”他回憶,20世紀70年代,家中曾希望他學畫或從醫,但因緣際會之下,最終走上了東陽木雕這條更“務實”的道路。
然而,當雕刻刀真正握在手中,胡先民卻發現了另一片天地。繪畫的藝術美感與雕刻的工藝技法在此交融,逐漸點燃了他內心深處的熱愛。
“木雕不只是技術,它是藝術,是思想,是文化的傳遞。”從最初的謀生手段,到如今視其為精神志業,胡先民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名工匠到藝術家的蛻變。
在胡先民的藝術哲學中,文化是木雕的靈魂。他的代表作《月是故鄉明》曾被選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品以“一葉知秋、二月思鄉、三葉夢歸”的遞進意象,詮釋了中國人對家國團圓的深切情感。
“我們想表達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內核——那種對家庭的重視、對土地的眷戀,是能引發世界共鳴的。”他說。
而在新作《叱石成羊》中,他不僅融入了黃大仙“點石成羊”的典故,更刻意以江南楊柳點綴、身形微斜等造型語言,塑造出其儒雅恬淡的氣質。“我想傳遞一種貼近生活、讓人心安的精神狀態。”

盡管木雕藝術深受海內外認可,胡先民卻坦言創作之路充滿挑戰。“一件大氣的東陽木雕作品,從構思到完成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他認為這是對創作者的全方位考驗,既需要在構思時不斷升華思想,也要在執行中突破技法局限,更要解決團隊協作的難題。
“助手若不能理解作品的精髓,便難以傳遞出精神氣質。這恰恰是傳承中最大的挑戰之一。”胡先民道出技藝傳承的深層困境。
正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將目光投向了源頭,積極推動木雕技藝的活態傳承。在他的藝術館內,專門設置了手作體驗區與咖啡休閑空間等功能區,用現代語匯吸引年輕人走近傳統技藝。“我們要把傳承千年的手藝,通過有趣的方式,種在孩子們的心里。”
從早年奔走各地承接訂單,到見證東陽木雕家居行業發展成為年產值數百億元的產業集群,胡先民親歷了這個傳統行業數十年的蛻變。“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們為海內外制作應用產品時一般技法單一,品類大同、創作內容較為常見,如今則更注重文化工藝品與個性化定制,這反映了市場對文化內涵的追求。”
他指向館內融合茶文化與和諧寓意的作品《和諧之源》說:“現在的木雕,要能融入當代生活,表達現代人的精神需求。”
對于未來,胡先民希望將藝術館打造為一個融合創作、展示、體驗與休閑的復合文化空間。
“木雕不應只存在于博物館,而要走進大眾日常,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說話間,他俯身輕撫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指尖觸過細膩的木紋,仿佛在聆聽木頭的低語。
這一刻,匠人與材質之間的默契流露無遺。四十余年的刀筆生涯,他與木頭對話,用刻刀將深沉的中國故事“雕”給世界看。(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2日 20:38:35
- 2025年11月22日 20:02:19
- 2025年11月22日 20:01:55
- 2025年11月22日 16:59:51
- 2025年11月22日 16:55:19
- 2025年11月22日 16:21:51
- 2025年11月22日 16:21:45
- 2025年11月22日 15:19:51
- 2025年11月22日 11:34:05
- 2025年11月22日 11:21:1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