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短評:全球發展為何需以“和合共生”為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5)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以“關注全球發展、關懷人類命運”為宗旨,自2023年已成功舉辦至第三屆,成為中外政界、學術界及商界共商共議全球發展戰略問題的高端對話平臺,為助力全球發展匯聚智慧與力量。

本屆論壇以“和合共生:全球發展的基礎與秩序”為主題,用意頗深,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應和了中國人理想中的生存與發展模式。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在論壇開幕式致辭時所言,“和合共生”不僅為全球發展夯實了人文基礎,更為建立更加公平、持久的全球秩序提供了理論基石與行動路徑。
回溯歷史,這種理念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深入人心。《易經·乾卦》中有“保合太和,乃利貞”;《呂氏春秋·有始》提出“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百姓昭明,合和萬國”;《莊子·齊物論》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古代民間的吉祥繪圖當中,也有著名的“和合二仙”——一位手執蓮花,另一位手捧寶盒,象征和合美滿,體現中華先民對理想生活狀態的期盼。

立足當下,“和合共生”更具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2021年至今,中國已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和合共生”恰是一條邏輯主線貫穿其中。
本屆論壇提出的“四點行動建議”對此作出精到闡發——以全球發展倡議為牽引,聚焦發展關鍵領域和重大問題,夯實“和合共生”的永續根基;以全球安全倡議為基石,構建同舟共濟的全球安全合作伙伴關系,筑牢“和合共生”的堅實屏障;以全球文明倡議為紐帶,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加強國際人文合作,滋養“和合共生”的文明沃土;以全球治理倡議為支柱,構建理性、有效、負責任的治理體系,構建“和合共生”的規則體系。
美國學者費正清曾指出,西方人與中國人之間保持和諧關系需要以互相理解作為基礎,而理解又必須建立在對對方民族的不同習慣、態度、理想和自我表達方式了解并欣賞的基礎上。

在國際社會變亂交織、沖突對抗情緒加劇的今天,世界急需超越對立的智慧、重建秩序的框架、指引未來的方向。以“和合”破解對立、以“共生”重塑秩序,不僅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智慧結晶的當代折射,更應成為人類文明同舟共濟、駛向未來的重要指針。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裴心語 王肅寧
來源:東西問微信公眾號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11月22日 17:27:49
- 2025年11月22日 13:29:48
- 2025年11月21日 18:15:21
- 2025年11月21日 18:06:57
- 2025年11月21日 16:12:55
- 2025年11月21日 12:06:36
- 2025年11月21日 12:04:30
- 2025年11月20日 23:15:21
- 2025年11月20日 19:22:52
- 2025年11月20日 16:22:12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