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短評:“子曰”“易云”能否喚醒高市早苗?
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電 題:“子曰”“易云”能否喚醒高市早苗?
作者 安英昭 裴心語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的涉華錯誤言論,引發廣泛強烈批評。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近日援引孔子名言對其予以勸誡:“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這一勸誡,直指高市早苗的極端錯誤言行,規勸其及時撤回并改錯,否則將錯上加錯。這一勸誡,也是東亞文化圈共同價值認知的體現。
與高市早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駐華大使盧載憲近日引用《周易》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積極評價韓中合作。日韓兩國政治人物不約而同地引用中國經典,闡論政治外交議題,恰恰印證了儒家文化,仍是東亞國家共享的精神資源。

高市早苗在競逐首相時曾提出“日本回來了”,但她或許并未真正理解:日本最要“回來”的,不是某種虛幻的所謂“榮光”,而是深植于“子曰”“易云”中的文明智慧。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994年,初入政壇的高市早苗曾質疑時任首相村山富市,憑什么以首相的身份代表日本承認當年侵略戰爭是錯誤的。村山富市則堅定地回答:“我必須說,當時的政府確實犯下巨大錯誤!”
1995年,村山首相更頂住壓力發表著名的“村山談話”,對歷史錯誤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這正是對“過則勿憚改”的當代踐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公元3世紀,《論語》等儒家經典就已傳入日本。7世紀初制定的《十七條憲法》開篇即言“以和為貴”,儒家思想曾是日本古代治國理念的重要思想資源。唐代鑒真大師矢志東渡,明代隱元禪師傳法東瀛,這些文化交流的歷史佳話,無不印證著和平與仁愛的智慧,為兩國人民帶來的是福祉。
然而,歷史的道路并非總是沿著文明的軌道前行。從公元七世紀的白江口之戰到近代的侵華戰爭,日本對華的每一次挑釁,無不是對上述文明智慧的背離,并最終都付出了慘痛代價,令國家發展遭遇重大挫折。
高市早苗的極端錯誤言行,不僅深深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已開始反噬日本自身在金融、旅游等諸多領域的利益。
三十年前“村山談話”的智慧之聲猶在耳畔,今天日韓政治人物對中國經典的引用更顯意味深長。
在中國杭州西湖畔與日本京都嵐山下,都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它凝結著兩國人民的和平共識。然而,高市早苗的言論卻與之形成刺眼對照,這無疑是對歷史與民意的雙重漠視。

它也無聲卻有力地警示著高市早苗等政客:任何背離兩國人民和平愿望的言行,任何對他國核心利益的傷害、對鄭重承諾的毀棄,都是對歷史的背叛,都是國家信用的崩塌,也是對和平的破壞,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對歷史的清醒認知,更離不開對共同文化智慧的深刻體悟。高市早苗們應當明白:真正的強大,始于直面歷史的勇氣,行于對歷史深刻的反省,成于跨越分歧的智慧。(完)
相關新聞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11月22日 17:27:49
- 2025年11月22日 13:29:48
- 2025年11月21日 18:15:21
- 2025年11月21日 18:06:57
- 2025年11月21日 16:12:55
- 2025年11月21日 12:06:36
- 2025年11月21日 12:04:30
- 2025年11月20日 23:15:21
- 2025年11月20日 19:22:52
- 2025年11月20日 16:22:12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